全球化下的全球肥胖問題

全球化下的全球肥胖問題 在一片驚訝聲中,全球最為「肥胖」的國家已經「換人做做看」,美國走下了全球最肥胖國家的聖壇,將寶座讓位給其南方鄰國墨西哥。墨西哥以32.8%的成人肥胖率「擊敗」了31.8%的美國。在墨西哥體重超過標準值的人口比例高達69%,超過71%的女性和66%的男性體重超標,在墨西哥總人口1億900萬人之中而過度肥胖者約有2,100萬人,幾乎快等於一個台灣了。根據美國美國北卡大大學肥胖問題專家波普金教授(Barry M. Popkin)表示,1989年,墨西哥僅有不到10%的成年人體重超標,那時甚至沒人談論肥胖問題。不到25年的時間,墨西哥一躍而成為全世界最肥胖的國家,問題出在哪裡? 據報載,聯合國發表報告指出,墨西哥成為全球最胖國的原因主要在於收入提高、消費無節制及營養不良。這相當矛盾,收入提高怎會營養不良?營養不良通常是第三世界發生的問題,應該是說,營養來源出現了問題。墨西哥的經濟發展確實改變了民眾的飲食習慣,高糖份、高脂肪的食品取代了高纖維的穀類與蔬菜,這都是導致肥胖的因素。 然而,肥胖並不是美墨兩國特有的問題,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提供的資訊,其餘8大肥胖國為:紐西蘭(26.5%); 智利(25.1%);澳洲(24.6%);加拿大(24.2%);英國(23%);愛爾蘭(23%);盧森堡(22.1%)及芬蘭(20.2%),這當中除墨西哥與智利的人均所得是介於1萬到1.5萬美元之間,其餘都是超過3萬美元的富有國家。但也不是富有國家都列入肥胖榜,像是瑞士、德、法、奧地利等國家都不在前10大之列。台灣的狀況雖未能名列全球前10名,但根據國民健康局2012年的調查資料顯示,台灣的肥胖比例居東亞之冠,國衛院研究員溫啟邦推估,台灣每年死於不運動的人數恐高達1萬9千人,與「菸害」相當。 波普金教授舉出了一個事實:當前世界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過重人數超過過瘦人數,肥胖問題同時發生在經濟富裕與貧窮地區,柯斯塔-馮特、瑪斯與那瓦羅(Joan Costa-Font, Núria Mas and Patricia Navarro)這3位研究人員發現,國際肥胖化的趨勢,與全球化的趨勢之間是吻合的,換言之,全球化帶動了全球肥胖問題,當中存在高度的相關性。當中的微觀機制,像是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,帶動了熱量的攝取,而熱量的來源主要從脂肪類獲得,從而造成了肥胖。都市化也存在一些效果,雖說都市化通常意味著可以透過自由貿易與市場獲得更多的食物/食品來源,但是都市中的白領工作同時也比鄉村要多得多,白領工作的特質就是久坐與肢體不活動,熱量的消耗減少了,但是都市化卻與熱量與脂肪的攝取之間存在正相關,熱量入多於出,造成都市中肥胖問題的惡化。此外在貧富國家當中,當一個國家越來越富有,肥胖問題的趨勢將會下降,但在較為貧窮的國家,當財富出現增加的情況下,肥胖問題會更為凸顯。 確實,全球肥胖問題是物質利益與觀念相互作用下的結果。從物質層面來看,貿易自由化帶動的食品與食物價格下降,加工過後食品,其價格下降幅度遠高於蔬果、穀物等自然食物;但食物價格也下降了,像是牛肉的價格下降幅度就甚為驚人。過度攝食較低價位的食品與肉類都帶來了肥胖問題。辦公室工作職位的增加使人缺乏肢體活動,如果不配合定時運動,像是台灣的狀況,就會大幅增加肥胖問題。最後,就是與健康有關的觀念,缺乏健康觀念必然帶來肥胖。台灣的「吃到飽」文化難道不該為肥胖負責?有人會說工時過長造成缺乏運動時間,但是國人的肥胖比率遠高於工時更長的日韓,這又該作何解釋呢? 美國醫學會(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, AMA)已於今年6月底表示,肥胖不僅應被視為疾病危險因素,而且還是一種真實的疾病狀態。台灣的肥胖問題已是亞洲第一,「東亞胖夫」與「東亞病夫」已是同義詞,東亞病夫在19、20世紀之交激盪出中國現代的國族主義,「東亞胖夫」對台灣當前的意義又會是什麼呢?(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No comments: